中非合作着力“授人以渔”
2018-08-28 16:55

  “即将走向18岁的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平台,并开创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在“中非互助与人类命运的共同未来”中非关系研讨会暨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致辞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挑战的关键时期,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共同存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为应对人类命运的共同挑战,全球治理体系急需改革创新,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样板,中非合作论坛应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非智慧与中非方案。

  中非仍应加深互相了解

  “非洲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区域之间、国家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例如,很多非洲国家之间是不通航的,从非洲的一国到另一国甚至还要到欧洲转机。”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指出,在“一带一路”的开放平台中,整个非洲都是其天然合作伙伴。而目前的情况是,还有很多西部非洲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和他们没关系。因此 ,我们要对西部非洲加强宣传。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让非洲朋友了解“一带一路”的本质及其对非洲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年召开的中非合作峰会恰逢其时。

  另外,很多国人对非洲的认识也不全面,甚至有人认为非洲是一个整体。

  “虽存在非盟这样的联合政治实体,但不能用一个整体的逻辑来看非洲,非洲其实是个多样化的大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执行理事、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指出,从地理人文角度看,非洲可分为北非五国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非五国(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人口构成中有70%以上为阿拉伯人,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宗教风俗等方面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即“黑非洲”)有很多不同。

  “虽然现在中非合作非常热,但是我们对非洲研究还远远不够,对非洲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存在相当大的学术短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认为,首先,中非关系缺少足够的智力支撑;其次,非洲大陆很复杂,历史悠久,西方对非洲研究已有200年的历史,而我们对非洲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才受到重视,况且,现在国内对非洲研究不够深入,少量研究学者还存在自说自话现象。

  探索中非合作发展新路径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两个领域,中非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前景。”金鑫称,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中埃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样板。但埃塞俄比亚并不满足于简单开发项目、获得援助,而是希望中国“授人以渔”。

  “非洲希望跳出窠臼来探索真正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发展道路,目前其政治经济都在加速转型。‘非洲梦’在不断充实,不少非洲国家推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此外,非洲‘向东看’的步伐近年来明显加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徐伟忠不仅提到了非洲的“三个变化”,也提出中非合作的“三个转型”:一是中非合作所依赖的核心动力正在从主要依赖基建向投融资转型;二是正从单一领域向多样化转型;三是从单纯依赖中国对非经济援助向中非在治国理政方法模式上互学互鉴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程诚指出,未来,中国为非洲发展与中非合作所提供的金融资金流应为“造血金融”,力求发挥金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作用,通过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项目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合作模式来促进合作伙伴国的经济发展,与西方国家“输血”性质的ODA(官方开发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不同,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建议,我国目前在非洲有17家以企业建设运营为主的工业园,比如天津泰达的苏伊士工业园,未来它们应从单一的工业园向整个工业体系的园区发展;中国在非洲的加工产业也应大踏步地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如无人机、种子改良、电子、信息技术等,不应仅局限于制鞋、纺织、服装、箱包等行业。尤其在农业领域,中非合作使非洲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外,还能够出口创汇,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此外,中非合作的产业也应从单纯加工业向服务业、金融业等多领域纵深发展。